近年来,杭锦旗检察院创新工作思路,把检察工作融入全旗“网格化”治理一盘棋,推行“三个三”工作法,组建起一支由6个苏木镇、126名网格员组成的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,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,让公益诉讼检察不仅有了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还有了更强的外脑。
一、严把“三个关口”,让“外脑”建设更加科学。在推进公益诉讼志愿者“外脑”建设中,杭锦旗检察院坚持严格把好人员结构关、能力素质关和道德品行关,确保“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”。在志愿者的选择上,坚持专业化导向,与旗委政法委、团旗委联合发布招募公告,重点吸纳在基层工作、与群众交流较多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网格员,囊括了生态环境、法律、财务、化工等各行业人员以及嘎查村社区“两委”班子成员等。对志愿者人选进行资格审核,广泛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建议,深入所在单位和居住嘎查村、社区了解工作、生活情况,确保每一名志愿者政治坚定、品行端正、能力过硬。经过层层选拔,目前,杭锦旗检察院公益诉讼志愿者首批吸纳126人。
二、落实“三个制度”,让“外脑”建设更加规范。杭锦旗检察院制定完善《杭锦旗检察院公益诉讼志愿者规范履职制度》《杭锦旗检察院公益诉讼志愿者礼遇制度》《杭锦旗检察院公益诉讼志愿者监督评价制度》,三项制度共66条内容,从工作职责、履职程序、效果评价、奖励激励等方面做了全面严肃的规定,确保参与公益诉讼检察运行规范。在规范履职方面,明确志愿者在发现案件线索、宣传法律法规、参加公开听证等十项具体职责,全程跟踪参与案件,每个环节都有具体规范,让“无从下手”变为“有理有据”。在激励保障方面,明确提供案件线索奖励流程和标准,按志愿服务时间给予志愿者体检、乘车等12个方面最佳礼遇,全力保障志愿者依法履职。在监督评价方面,建立三方监督评价制度,以季度为周期,由当事人(单位)、员额检察官、群众作为评价主体,对志愿者履职情况进行评价,综合运用奖惩措施,调动履职积极性。
三、发挥“三个作用”,让“外脑”建设成效大显。积极引导志愿者发挥深挖线索“情报员”、协助办案“技术员”和定期回访“监督员”的作用,依托志愿者地形熟、群众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将具体问题描述、照片和定位等线索通过微信“公益诉讼观察员工作联系群”传输到检察官手中,最大程度地搜集和接触公益受损信息。“专业志愿者”结合工作经验和技术,对各类检测分析报告、损害程度分析、问题成因及科学治理方法做出研判,为检察官办案提供了完整的参考。而在整改落实方面,志愿者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,按照“改完初访、季度回访、常态跟访”的“三访”问效机制,有效防止了问题回弹和“假整改”,切实维护了检察建议的权威。今年以来,志愿者累计发现报告线索66条,参与公益诉讼案件8起,开展监督回访102次。
(杭锦旗检察院 伊日贵)